查看原文
其他

道理算什么,立场说了算

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2-10-08


- 1 -


我们其实很扭曲,教育和现实往往对不上,一个孩子从高中到大学再到社会,往往要经历几次思想的严重冲击,有的180度大转弯,有的继续坚持,更多的人在迷茫中左偏右斜。


这并不奇怪。


一方面是几千年传统文化,教育我们人性本善。古代讲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,讲互助友善,现在也追求人性中更美好的一面。


另一方面我们当前的市场经济和社会思想有太多融入西方模式,而这些上层建筑都扎根于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,而西方的传统就是宗教与原罪论。


人性本善、人性本恶,这两个的冲突怎能不让人扭曲。


但毕竟我们社会的主基调讲善,作为普通人追求善的社会是最有利的,所以我们不可能弃善从恶,更不可能完全依赖契约和法律,更倾向于以道德和人治来为法治确定方向;但作为一个人也很清楚,当大多数人为善的时候,小小的作恶会获得更大的个人收益。


与网络和现实混合在一起,就导致网络上声音大的未必是主流,而网络上的声音也未必是出于道理,一个个道理的背后大概率离不开立场、利益。


比如说前不久很多人说东南亚要把中国的制造业抢走了,外资要撤离中国了,中国经济要崩溃了。这些话引起了网络上很大共鸣,很多人纷纷转发,也包括不少大佬,但说这话的人和转发的人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,真的认同吗?


还是说不过是借题发挥,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立场,至于真实目的是什么,自己心里有杆秤。


又比如说到产业,有的找到很多专家教授,通过详尽的数据论证气候变暖有待商榷、传统能源污染没那么重、中国仍然以煤电为核心、碳中和是欧美对中国的压迫、新能源不环保等等,这些论点看起来都有道理,但真实的目的是什么呢?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?


再比如有一些媒体包括很有影响力的特殊媒体,对一些社会热点极为批判,让人感觉到媒体确实发挥了社会监督作用,但真实的目的又是什么呢?又何以解释选择性采访、选择性发声以及标题党呢?


当然,现在已经是网络时代了,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传播转折的时代,在庞大的信息流冲击下,真要坚持过去的传统,大概率是“死掉”,更何况讲事实、讲逻辑、讲现实这本就是挑战人性的。


人是有立场、有态度的,看到与自己想法相符的就高兴,看到不一样或者相反的就恼怒;看到问题就想归咎于某个人,试图通过找到坏人、解决坏人,来解决问题。


人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倾向于非此即彼的二元结构,倾向于事物发展是线性的,倾向于以偏概全。所以很难接受这个世界在黑与白之间有无数的中间状态,很难接受事物的发展是多变的、可能前进也可能倒退还可能停滞,更难以跳出自身的局限性去看到全局、看到每一个群体。


谁都知道流量就是影响力、就是利益,也希望能够通过影响更多人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,让整体向个体倾斜,那网络世界乱一点再正常不过了。


- 2 -


还是用个例子吧,比如我们现在最关注的问题之一:疫情防控。


太多人要么“清零”、要么“共存”,坚持二元论,隐藏对自己不利的、寻找对自己有利的论据,去支持自己的观点,争取更多的人跟自己站在一边,从而改变整体的倾向。


当中国控制住疫情的时候,喊“清零”的一方就特别兴奋,拿着国外的感染死亡数据,宣传中国抗疫的成功,嘲笑其他国家的无能,这时候“共存”的一方规模大大缩小,也很难看到声音;然而当上海疫情长期没有得到控制、当疫情叠加经济下行、个人生活受到影响时,“共存”一方声势大涨,拿着全国支援下个别城市的极低重症率以及国外放开了,去施加影响,“清零”一方自然声势大减。


然而当台湾感染和死亡数据暴涨,新一轮病毒变种在海外扩散,尤其是中国疫情防控再次取得阶段性成功,重新恢复正常生活时,“共存”方势弱,“清零”方势强。

两个极端就这样跳来跳去。当然无论哪一方一定有人从理性思考出发,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,并且以行动践行,但是更多的人呢?


观点发生了180度转弯,但现实世界真的发生了180度的转折吗?当然没有,这种扭曲和多变的背后,就是忽略了“共存”和“清零”本就是两个极端,我们自始至终追求的是两个极端之间的科学防控,是根据我们的能力、病毒的变化以及社会情况做出的综合决断,这就是“动态清零”。


但是这种在中间态不断调整,在不同城市因地制宜采取不同中间态的体系,违背多数人的认知思维。

- 3 -


更何况,这背后还牵扯利益。


其实小镇一直觉得,中国根本没有任何“共存”派,全世界也没有“共存”派,谁愿意跟一个让人得病甚至会死的病毒共存啊,只不过人有各自的利益、有各自的倾向。


比如说相比普通人,掌握更多社会资源的更希望“共存”。后者可以简单理解为“有钱人”“有产者”,对后者而言,就算共存,ICU的钱又不是花不起,自己住的地方条件好得很,物理隔离问题不大,但是如果搞“清零”,很可能自己的产业、工厂要停工,这损失如何计算?


又或者身在一二线城市,态度就同中小城市不一样。对前者而言,由于人口流动大,两年多来疫情一直就在身边,而对后者而言,就是到现在中国多数城市、农村,疫情仍然仅仅停留在新闻和网络上,甚至连口罩都没怎么戴过,核酸检测也是今年才第一次做。


又或者年轻人和老幼病残孕群体,这又有不同。


不同的维度区分而成的不同群体,对于一件事的态度当然不同,在线下还是要讲道理,一般也就是抱怨似乎无止境的核酸隔离,基本听不到说与病毒共存;但到了网络上,声音就极端了。


有读者朋友留言说,这是因为宣传部门不给力,应该把疫情的实际情况告诉大家。


这或许会有些用处,但大概率无用,因为争论本来就不是围绕道理,而是出自于立场。


就说最近两个地区的对比。

一个是上海。最近上海出了一个研究报告,说非高危组重症率为零。这个报告本意就是要为医疗服务,确定在疫情扩散、确诊病例暴增的情况下,如何更加有效的调配医疗资源。从这个研究报告出发,以后再发生大规模确诊,对占比最多的非高危组患者就可以放松一下,把更多医疗资源集中到真正有危险的群体身上。


这个报告目的很明确了,但是又能怎样呢?“共存”的一方直接引用,把一个用于医疗的研究直接用作证明新冠病毒根本不严重,完全无视这是在全国支援、本就相对较高的疫苗覆盖以及上海上千万人隔离情况下才实现的;而“清零”一方其实也差不多,同样无视这是为了医疗的研究,转而以人身攻击进行否定。


这仍然受困于两元论。


另一个是中国台湾省。现在台湾官方报告现有确诊超过300万人,每日新增5万人左右感染,每天死亡100-200人左右,截至目前已经有数十名儿童重症。按照人口比例,即使不考虑台湾更加发达的人均医疗水平,相当于大陆每天因新冠死亡12000人。


现在的台湾事实上已经无法维持社会正常运转。一个很简单的道理,如果学校里病毒流行,作为家长敢不敢心大到把孩子送去上学?当孩子发烧到39度甚至40度以上,能不能做到在家观察而不去医院?


其实根本不用问,现在的台湾超过30万学生被感染,超过4000个学校停课,感染后还发现存在“记忆力差、容易失神、成绩变差、睡眠缩短”等四大后遗症,截至6月20日已经有65例儿童重症,18人死亡。


实际情况大概率要比统计的要高得多,因为台湾号称的核酸检测能力也不过是每日20万,但长期以来日检测就没有突破10万,目前是有症状、快筛阳性之后,才会去做核酸确认,就算这样都已经每天数万新增确诊。


根据上海的经验,无症状患者比例更大,那么现在的台湾有多少无症状?又有多少人个人快筛阳性后不报告?

可能把台湾公开的确诊和死亡数据乘以数倍才是台湾真实情况。不过这也是好事,如果现在才只300多万人确诊,那什么时候才能度过这次传播高峰,又如何面对传染力更强的新变种?


为了压制舆论,台湾甚至对台湾地区的《传染病防治法》部分条文进行了修改,专门增加了“违法散布流行疫情谣言或者不实讯息,且足以对公众或他人产生损害,罚金上限从过去的50万元提高到300万元”。


不实讯息、谣言,这个其实不好界定的,更何况不仅300万元,还有可能判3年有期徒刑,那自然说的人就少了。不得不说台湾省当局很明智,知道台湾这块地方有爱造谣的传统,提前管控。

- 4 -


台湾都闹到了这个程度,但到了大陆有多少人关注吗?


这就是人性。


而人性还有一个习惯,相比理性的文字、系统的分析,更容易被具体的例子所感染、改变观点。比如上面说到台湾感染多少人、死亡多少人,冲击力其实并不大,因为总有个侥幸:我不会得、得了也未必有症状、有症状也未必加重、加重也未必死。


但如果换成一个例子呢?


比如台湾基隆一对母女,母亲60多岁了,发高烧了,去医院两次都被要求回家自我观察。这个家庭并不富裕,女儿的工作收入非常重要,于是在40多岁的女儿凌晨5点出门上班,回家后发现母亲已经病死在了自家的床上。

这样的事如果发生在大陆,发生在上海或者任何一座城市,又会如何呢?


有太多人存在严重误区。


一是现代社会让太多人觉得自己就是主角,这个世界因自己而转,对自己的评估往往明显超过实际的社会地位。


但实际上,面对疫情,多数人就是那个弱势群体,大家都去过医院,平时的医院有多么拥挤应该很清楚,有个复杂点的病想去三甲医院挂号都可能得求人,小镇曾经要去医院,光挂号就等了几个月,还不说后续,怎么就觉得一旦疫情扩散,反而能得到及时的救治?

小镇反而觉得,以中国人的就医习惯,一旦疫情扩散,恐怕医院周围500米未必挤得进去。到时候医院本就是容易传播的高危地区,医护人员不可避免的被传染,大量医疗资源被挤占,其他病症、受伤的人还能得到有效治疗吗?

那个时候为了守住医疗防线,必然要求被感染者、症状较轻的,居家自行观察,能接受吗?


二是对死亡没有概念,总觉得死亡是一瞬间的事,只要想死很容易,颇有一种死就死没啥大不了的想法。


但实际上,大多数的死亡是缓慢的、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临的煎熬,痛苦未必强烈但绵绵不绝,病根难去但就是不死,在病痛和死亡威胁下不断地挣扎,但就是难以摆脱,这才是真正多数人面对的死亡。


就连一些人动不动就轻飘飘说出口的自杀,实际上也很难瞬间就死,一些经常流传的自杀方式其实不太容易实现,大概率要持续更长的痛苦,以及想死不成留下更多后遗症的悔恨,最惨的是已经不想死了,但无药可救,只能在肉体的痛苦和对生的留恋中挣扎着死去。


三是对社会想得太简单,把社会误以为是丛林法则,甚至觉得“弱肉强食”就是真理。


但实际上,人类社会一定是尊老爱幼的道德社会,不可能是老弱就该死的丛林,倘若如此,人类就不可能建立文明。倘若一个社会真的不顾及老弱,让老弱暴露在危险中,那其他人尤其年轻人会受到多大的打击呢?


看到老人不被保护,年轻人会不会想,累死累活大半辈子,然后就这么被抛弃在病毒面前,以“弱肉强食”为由,放任去面对死亡,他会怎么想?怎么做呢?


当看到幼儿不被保护,那有多少人还有信心延续后代?


社会是非常复杂的,人心更加复杂,其实这个道理真要面临的时候,几乎每个人都懂,但是只要没有直接面对,道理永远要在立场的后面。


正因此,我们才需要能够反人性的一群人,在错乱中平衡不同的立场,让人类走得更远一些,这些人往往会被冠以不同的名字,英雄又或者暴君,这要看最终的结果了。


其他文章推荐
■  动人利益如杀人父母,改革难如登天
■  十年内,准备好平推全世界
■  旧时代的瓦解:横扫魑魅魍魉
■  刀刃向内,刮骨疗毒
■  经济如此困难,中国会重新刺激房地产吗?
■  破局未来:2022年的中国经济与政策调控
■  2022年中国房地产政策、房价及个人选择
■  中央部委公务员的待遇与发展

如果喜欢,还请点赞、“在看”和关注吧
欢迎分享,让更多人发现“大树乡谈”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